• 張維中
  • 旅日作家張維中的旅遊文章
  • HOME
  • Home
  • 張維中
  • 日本東京生活邁入第17年,張維中:「我的鄉愁居無定所。想念在哪裡,我的鄉愁和家,就在那裡。」

日本東京生活邁入第17年,張維中:「我的鄉愁居無定所。想念在哪裡,我的鄉愁和家,就在那裡。」

二〇二〇年三月上旬,新冠疫情爆發初始,我從東京飛去了歐洲一趟。不算觀光,也並非工作,是一場我難以定義的行程,早在出發半年多前就已訂下。新冠病毒已逐漸蠶食地球,然而當時要去的城市看似依然平和,於是終究啟程。孰料抵達後,瘟疫蔓延有如翻倒的惡水在宣紙上倏地渲染,每一刻,都比想像中暈開得更嚴重。我險些被封在異鄉之城,幾經更迭才倉皇逃出返抵東京。回到家,進行為期兩週隔離的自我管理。好不容易時限結束,日本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外頭風聲鶴唳,病毒敵暗我明,工作和生活型態被迫改變,我又繼續窩在家裡。

就這樣過了兩個月。每一天活動的範圍只剩下公寓裡的狹窄空間,失去跟人和環境的互動以後,彷彿對時空的感受亦變得紊亂。有時候午後忍不住寢寐,轉醒之際,在未開燈的昏暗房間裡,視線與意識同等模糊,曾突然錯亂自己正身在何處?還滯留在歐洲的異鄉嗎?東京,或是台北?

前些年有段日子,密集的在日本各地飛來奔去。為了工作,短時間內大規模的過度頻繁移動,並不是件享受的事。某天夜裡,在LINE上對朋友丟出了句「真想回家」以後,朋友反問我:「你是說回台北嗎?」我愣了一下才回覆:「東京。」那一刻,突然發現在我潛意識中浮現想要「回家」的那個「家」,已經變成東京。

不過,當我說起台北的家時,依然也是那個我想回的家。在東京,我對日本朋友說何時休假「回」台北;回到台北以後,我對台灣朋友說何時要「回」東京。曾幾何時,台北和東京,在我的語彙中,移動的動詞已沒有了「去」這個字。

我回台北,也回東京。家人至親在台北,生活重心在東京。十多年來,兩邊都是我的家,兩地皆存在我的歸屬感。

倘若不是活在一個網路時代,且搭飛機門檻沒有愈來愈低的話,台北和東京的距離恐怕還是遙遠的。全球化將兩地拉近,我們分享的訊息沒有時差。日本發生的任何事件,台灣發出的新聞快報幾乎同步。瘟疫來襲以前,每個月平均就有一個朋友從台灣來到東京與我相聚。而在我的臉書上,無論如何至少總有一個人,正在日本的某處旅行。近幾年開始,走在東京的街上,偶爾會冷不防地被人喚住。可能是久違的台灣友人,也可能是未曾謀面的台灣讀者。這些好像只會發生在台北街頭的事,現在出現在東京也不足為奇。

十幾年前,在東京關於台灣的相關事物很少,這些年來,從飲食到娛樂,台灣成為東京的顯學。想念一碗豆花、來份台式早餐、吃碗麵線或逛個誠品書店,曾是我對台灣的鄉愁,如今在東京已非難事。進出的店家面貌愈來愈像了,事過境遷之後,混雜的記憶,那些把酒言歡的笑語,讓我漸漸分不清是留在台北或者東京。

沒有距離感,就沒有鄉愁。在iPhone和臉書誕生的前夕,我因為想要遠離台北這個過於依賴的環境,毅然決然遠走到一個人也不認識的東京。當時通訊沒那麼即時,寂寞和孤獨也濃厚一點。如今回首,我慶幸在那個還沒那麼方便的年代來到此地。距離感,凸顯兩地的差異性與獨特性,許多東西得先靠自己主動發掘,去思考去咀嚼,而不是現在往往先從手機推播中,或者太多人的轉發分享中得知。

當異鄉已不是異鄉,心底就會嚮往起另一個新的異鄉。困在東京家裡足不出戶的日子,忽然感覺我雖然人在東京,卻又似乎不像在東京。心底還延續著被疫情打斷的歐洲行程,喝著從彼方帶回來的咖啡豆,複製當時的氣氛。看電視追劇,想念走過的街頭,有時台北有時首爾。滑著手機上的相簿,窗外是東京的天空,心底踏過的是香港、曼谷、紐約、倫敦和柏林。

在這個地方,想著另一個地方,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通病。我們試圖在異鄉模仿在地人的生活,回家後剪下旅途的情緒,貼上真實日常的圖層,在日復一日枯燥的工作週間,為生活另存新檔,輸出聊以慰藉的救濟。一去再去喜歡的遠方,樂於以假亂真,當作那裡是自己另一個家,從此「鄉愁」翻轉出新的意義。

家鄉是原鄉,只有一個,但家和異鄉卻可以同時擁有好多。所謂的「鄉」愁在這之間滋生與流動,我逐漸明白,想念來的時候,我真正思念的不是某個地方的景物,而是在那裡與我匯聚的人——有血緣的親族,和情同手足的無血緣家人。

我的鄉愁居無定所。想念在哪裡,我的鄉愁和家,就在那裡。

 

——繼續看更多相關內容,都在張維中散文集《東京男子部屋》原點發行

東京男子部屋:有故事的空間,43個不安於室的美感備忘錄!

【43篇散文,開箱張維中的家】
一個來自台灣, 住在東京超過15年的男子;生理踏進了中年,心理卻仍飽滿City (Old) Boy的靈魂。張維中,這一次要用43篇散文開箱他的家。這本書是他的風格養成術,也是美感備忘錄。從玄關、客廳、廚房、飯廳、臥房、書客房到盥洗室,他娓娓道來如何讓家變成自己,與自己最喜歡的空間。書中條列他的生活愛用品,以及一樁樁進出在這個家的人間情事。

「部屋」在日文裡是「房間」的意思,廣義來說是空間的區劃,人在這個空間中活動,一間部屋就有了生命力;在這裡定居,日常生活漸漸形塑出「家」的概念。這些年來在東京共住過四間房子的張維中,原本與之無關的空間卻有緣相逢,同時也帶進許多牽絆的人。對他而言,「家」已無法單一定義。台北是家,東京也是家。想念在哪裡,他的鄉愁和家,就在那裡。

博客來 https://bit.ly/40dr7K5
誠品 http://bit.ly/3SQKnLu

電子書:
Readmoo
kobo
博客來
google play

 

文稿・攝影:張維中
轉載授權:原點出版社《東京男子部屋》
責編:Riichi / 步步日本編輯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