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維中
  • 旅日作家張維中的旅遊文章

老派卻實力堅強的書店:新宿紀伊國屋

質樸就是一種深度 - 新宿紀伊國屋書店

  • 藏書號稱百萬,比起書店更像是圖書館。
  • 近來旅遊書區搬到地下美食街,恰好看完各地美食後,就能立刻走進一旁的餐廳滿足口腹之欲。
  • 書店門口不是熱門集合地點,我卻喜歡約在這裡,等人時看書。
  • 縱使裝潢顯得有些老舊,卻也呼應了那些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好書。
  • 書店的電梯竟然還有電梯小姐,也算是老書店所堅持的海派豪氣。

 

文・攝影=張維中

新宿東口的紀伊國屋書店,可以說是我的日本原點。十幾年前第一次來日本旅遊時,從百萬人潮攢動的新宿車站出站,在眼花撩亂的建築與商家中,我的目光最先投注在兩間店的招牌上。一間是幾年前已經倒閉的SAKURA電器;另一間是在電器行對面,一整棟的紀伊國屋書店總店。那成為了我最初的東京印象。

之後每一年來東京旅行,不管投宿的旅館位於何處,總是要到了紀伊國屋書店的新宿通上,才會升起一股人在東京的確切感。無論行程再怎麼緊湊,一定會到書店裡晃晃。當時的日文程度只能翻雜誌看標題,文字書像是另一個世界。但只是繞在紀伊國屋的書架間,看著並觸摸著一本本裝幀精緻的硬殼書,心底就是歡喜的。到底是職業病吧,我和同行的朋友,老是在書架中找尋喜歡的日本作家,甚至還有盤點查書的癖好。嗯,不錯不錯,村上春樹的書很齊全嘛;吉本芭娜娜的小說少了哪一本;吉田修一的新書擺放位置,真是一年比一年好了。

總是好羨慕日本的書跟雜誌都能做得那麼漂亮,印刷得如此精準,而用的紙也好高級。那幾年以旅人的身分逛紀伊國屋,這些書和雜誌的封面也是我的旅行風景。小小的欽羨在心底孵化著,沒想到有一天,我會來日本念設計學校,從一個旅人變成留學生,又成為在這裡工作的居民。我私心地以為紀伊國屋矗立在原地,彷彿很有耐心地等著我,等我把日文努力學好(當然準備日檢考試的書籍也都在這裡買的)以後,去開啟書封後的第一手世界。

 

讓書成為書店的主角

紀伊國屋書店的創始店,正是在新宿東口本店的現址。1927年1月由田邊茂一創業時,只是一棟兩層樓的木造樓房。每層三十八坪,一樓是書店賣場,二樓則是做為藝廊使用。1945年書店在戰火中付諸一炬,1947年重建,接著在1961年再次改建,便是如今所看到的這棟由建築師前川國男所操刀設計的大樓。

1964年對老東京人來說,顯然是不能忘記的一年。這一年東京舉辦奧運會;新幹線正式通車;東京武道館開館;而地上九層、地下兩層的紀伊國屋新宿總店大樓也選在這一年新裝開幕。

五十年前出現一整棟大樓的書店,別說在日本,縱使放眼海外也屬稀奇。法國哲學家尚.布希亞曾在這個年代到訪過紀伊國屋書店。他曾對孕育出這樣一棟書店大樓的地方是在東京,而非巴黎感到震驚。特別是新宿總店除了賣書以外,還設有音樂廳,推行各種文化活動,更讓他欽羨。

事實上,紀伊國屋書店在新宿除了這間與我感情較深的東口總店之外,南口的高島屋百貨旁還有一間1996年開幕的南口店。兩間店合計藏書高達二百廿萬冊,像一棟圖書館,號稱沒有買不到的書,數量稱霸首都圈。

年近半百的大樓,如今看起來坦白說已略顯疲態,比不上新宿西口摩天大樓下新開的Book First書店。但說也奇怪,每當我在西口裝潢得漂亮的Book First時,常會因為書架前穿著打扮得十分潮流的人們而分心。可是來到紀伊國屋時,重心卻自然地落在書和雜誌上。去除多餘的裝飾和不相關的干擾,書籍在書店,本來就應該是主角。從裡到外都過於質樸的紀伊國屋,跟時尚扯不上關係,但反而能讓我有一種自在的專注感,當然更絲毫不影響其豐富藏書內的世界深度。

帶日本朋友旅遊台北時,偶爾會領他們去台北人自豪的大型書店逛逛。大部分的日本朋友,都會很客氣地對台北人擁有一間前衛的店裝和直至深夜仍營業的書店表示羨慕。唯有一次,隨行的一位日本友人逛著逛著卻忍不住露出懷疑困惑的表情。他忍俊不住地問:「這不是書店,是百貨公司吧?」

我環顧了混雜在書堆之間的手機賣場、美食土產、家具雜貨,只能解釋,不靠這些的話,台灣的書店是撐不下去的。然而,百貨公司已經太多了,我們確實不需要再多一間。那一晚,喜歡閱讀中文書的日本友人,想買的幾本不算太久遠的書都缺書了,最後只能帶著遺憾回日本。

然後,我想起新宿的紀伊國屋。如同日本其他書店的習慣一樣,許多書籍上都插上小卡片,寫下的是店員自己的讀後感。書店是用心在賣書的,店員不只是顧來算帳的而已。想找一本書時,即使不問專業的店員,也可以用現場的查詢機搜尋。書放在哪一層樓,哪一區的書櫃,第幾個書架上,全部詳細地列印在紙上,於是,就像是拿著地圖一樣,按圖索驥走進書的城堡,獲取寶物。

 

在閱讀之中窺見他人

新宿知名的集合點有很多,但名列前茅的榜單上,並不包括紀伊國屋書店。不過,當我約人在新宿東口見面時,很喜歡在紀伊國屋書店的大門口見。

已經花了太多的時間在手機上,等人時就放過自己一馬吧!把滑手機螢幕的時間,改用在翻閱幾本雜誌或看幾頁書。有時候,朋友已經先到了,走進書店找到了對方,偷偷瞄一下他正在看哪一本雜誌或小說呢?倘若是才剛認識不久的朋友,閱讀的品味也更能了解這個人的性格。

紀伊國屋書店的地下一樓是一條短短的餐廳街。這裡散發出一股濃郁的昭和年代氛圍。有點像是車站裡的餐廳,空間狹窄,幾處店家甚至感到昏暗,但整體來說還算是乾淨的。我偶爾會一個人到這裡用餐,因為幾間合口味的餐廳與食堂都聚在這兒。西餐廳裡有時會聽到店家播放出爵士樂,我揣想這音樂是否流淌自1970年代呢?是不是村上春樹會喜歡的曲子?

那時候還是大學生的村上春樹,經常出沒在這一帶。他曾在距離紀伊國屋不遠處的歌舞伎町內的一間餐廳值大夜班打工。在上班前他也許常會繞來書店逛逛。在《挪威的森林》跟《1Q84》裡清楚寫過主角常來到紀伊國屋書店。書店後面曾有間開在地下室的爵士酒吧DUG,那是《挪威的森林》裡的主角渡邊徹也是村上本人經常會去的地方。這間店在2006年結束營業,而現在在附近有另外一間名為New DUG的爵士酒吧,則是由原店主的兒子接手經營。

我猜想紀伊國屋書店的高層,大概也想過可能的話,想把這棟五十年的大樓再次改造成新潮的空間,好跟其他的新形態書店一爭高下吧?但我仍希望無論如何別失去那股質樸感。因為總在那樣的氛圍中,我呼吸到一個讀書人、寫書人、賣書人,不應該忘記的,純粹的本質氣味。

 

●原刊登於自由時報副刊 2013-01-1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