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中專欄/令和米騷動,天災或者人禍?

住在日本的朋友應該有察覺,近來日本超市的米價漲價得很誇張。原本一包2公斤的米,以前只要1000多日圓左右,近來足足漲價一千日圓,突破2000日圓。從去年(2024年)夏天開始就爆出日本白米不足的問題,新聞稱作「令和米騷動」。

猶記得去年八、九月,日本都會區有一陣子的超市都買不到米。當時我人在曼谷,恰好要回東京,還特地在當地的日本超市,買了兩袋日本米帶回日本,想來好笑的荒唐事。最近,日本超市出現了台灣米,我那些喜歡台灣的日本朋友都特地去買。

去年日本民間都希望政府能釋出儲備米,讓大家買得到米,並讓價格回穩,但日本政府卻說沒必要,新米就要出來,馬上大家都能買到米。確實後來大家能買到米了,但價格忽然爆升,令許多家庭和餐廳倍感成本壓力。日本民眾對於政府處理白米的政策與態度,因此普遍不滿。

終於,為了穩定市場米價並確保流通順暢,日本政府做出遲到許久的決定,首次釋出了儲備米,總量達21萬噸,並將透過兩輪競標進行釋出。第一輪競標於今天3月10日展開,標的為2022年與2023年收穫的15萬噸稻米,包括「青森縣產まっしぐら」與「宮城縣產ひとめぼれ」等知名品種,由出價最高的業者優先得標。競標對象為符合條件的集貨業者,包括全國性農業組織「JA全農」等,若10日未能全數標出,將於11日進行補充競標。農林水產省表示,剩餘6萬噸的釋出準備將加快腳步,若市場狀況未見改善,不排除追加釋出備蓄米。本次釋出的稻米預計最快於3月下旬陸續進入零售市場,政府希望藉此穩定供需,抑制米價上漲,市場反應備受關注。

到底為什麼?很多人都在問。之前日本政府向媒體釋出的說法是氣候導致收成異常,甚至還稱是因為外國遊客太多,米不足以應付需求。

氣候異常的問題是真的,不過最根本的問題,專家認為是來自於日本政府長年「休耕補助」政策的失敗。

日本近期米價飆漲,背後主因是長年執行的「休耕補助」政策很有問題。政府雖在2018年名義上取消這項限制稻米種植的措施,實際上仍透過補助引導農民減產。農林水產省過去兩年試圖精準控制供需,維持高米價,卻錯估市場變數,導致供應不足。

日本國內白米供應不足,但國外卻能繼續買到日本米?有此一說,原因也出自於政府的政策。由於已經決定為了出口到國外而種植的稻米,難以臨時修改法條轉為內銷。

如今政府決定釋出儲備稻米,企圖平抑市場價格,但諷刺的是,這套制度本身正是米價飆升的關鍵因素。

儲備米制度源自1993年因冷夏導致的「平成米荒」,政府於1995年設立機制,每年收購約20萬噸稻米,確保儲備維持在100萬噸左右,名義上是為了因應十年一遇的天災。然而,這些長期儲存的稻米,多數最終以飼料米方式低價釋出,以避免衝擊市場價格,形同隱形的價格維持機制。儘管制度初衷是防範糧荒,實際上卻變成人為操控市場、推高米價的手段,與當初設立的目的背道而馳。

維持這套機制每年耗費約500億日圓,而休耕補助更動輒投入3500億日圓。結果,消費者不僅用納稅錢支撐政策,還得用更高價格買米,承受雙重負擔。專家表示,政府釋

出的儲備米能否真正穩定市場仍是未知數,但可以確定的是,若不徹底檢討政策,這場「令和米荒」恐怕只是開端。

 

【延伸視聽】


延伸閱讀



作者資訊

張維中

居日作家,2008年起以東京為生活據點,書寫一系列的跨城市文化觀察,出版類型除旅遊以外,橫跨小說、童書與繪本,曾獲金鼎獎。代表作散文《東京模樣》、遊記《東京半日慢行》,最新作品為《日本,旅人的形狀》、小說《划船去摘星》。